查看原文
其他

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,应该读一读宋词?——严老师和她的《人间词话》课程

(严老师的《人间词话》课程)

人生在世,除了吃喝拉撒睡这些基本配置外,的确还应该拥有让我们感觉更好的精神生活。而一切的精神生活,似乎都可以概括为存在的“诗”与“思”。

所谓的“诗”,乃是指精神的正直、丰厚、敏感。而养成生命之诗性最好的途径,乃是文学,包括传记。而在文学中,诗歌又具有突出的地位。而在诗歌中,古典诗词又具有突出的地位。

所谓“诗庄词媚”,是说诗词承担的功能各自不同。诗是有骨有节的,是承载志向的。词则不同,词,尤其是宋词,所构筑起来的,实际上是精神的后花园,是在焦躁的白昼过后,身体和灵魂的栖息地。因此,也被称为“诗余”。

宋词,当然是词的高峰。作为中国人,没有在宋词中沉浸过,生命中似乎就少了一份典雅、敏感与润泽。而在宋词中沉浸的最好的时期,就是青春期。

 

 

然而,一味地背诵,是不可取的。因为每一首词的背后,都关联着一个世界。“独立小桥风满袖”,是一个世界,“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”,是一个世界,“三杯两盏淡酒,怎敌它,晚来风急”,也是一个世界。而上百首宋词连缀起来的,就是另一个中国。月光下的中国,诗意的中国,在任何时代,都有可能让我们的精神,拥有某种程度的弹性,来消解人生的种种焦虑茫然。这个世界,不可能靠背诵去自然获得。甚至,不依赖于词语解释。

那么,依赖什么?

依赖于人与诗歌,人与时代,时代与时代之间的相互编织,或者说持续的精神对话。

词话,就是这种精神对话的桥梁。而一切词话中之最伟大者,乃是王国维先生的《人间词话》。先生博学多识,精神丰厚,思力过人,对词的感受寄慨尤深。在他那里,古典的诗词,与近代精神,被以某种方式关联起来,从而产生了连绵不绝的回响。

例如,他评李煜词:

“尼采谓一切文字,余爱以血书者,后主之词,真所谓以血书者也。”

“后主则俨有释迦、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。”

有了这种引导或观照,后主的词,瞬间就不一样了。似乎有一扇精神的大门向我们打开了。否则,我们不懂后主,只能够标签化地道德化地评价,只视其为一个爱好写词的亡国之君,而看不到一个内心丰富且痛苦的人,以及这个人在拓展我们精神感受力方面的贡献。

换句话说,不同的词人,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精神原型。

那么,你被谁吸引?谁的精神之流进入了你?滋养你成全你?

 

 

词之优美(当然,也有崇高之词,朴素之词,思辨之词),的确不是那么容易领会,更不用说影响生命了。毕竟,这是一个电子时代,很难有这一份耐心,而这或许正是词于当代的价值所在。

转瞬间,王国维的《人间词话》,也成了天书,成了孩子们难以索解的经典。因此,需要新的阐释者,将词、词话与孩子们的生命相互打通。

这就是严老师的《人间词话》课程要完成的工作。

这不是网上流行的对词的所谓解读。解读,是理解词的必要环节,但不是关键所在。因为词是用来感受的,而感受不能变成囫囵吞枣的读读而已,而是带着生命体验的深入研读,以及与当下世界,自身的生命气质之间的往复交流,是一个十分私密的个人体验。

因为任何一个希望进入宋词世界的人,必须穿越这几个问题:

这首词,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涌现出来的?

这首词,要表达的是怎样的存在感受?

这首词的背后,站着一个怎样的词人?

这首词所关联的主题或风格,与我的生命有什么联系?

时代过去了,为什么人们还在吟诵它?它可能向我们敞开了怎样的精神原型?

仅仅看懂解释是没有意义的。重要的,仍然是呈现/显现,通过朗诵呈现,通过解释呈现,通过还原呈现,通过对话呈现……

严老师的少年时代,学业压力并不很重,再加上天资聪颖,精神敏感,许多时间,是在玩味宋词中度过的。可以说,宋词啊红楼梦啊这些都是她的生命底色。多年从教,一次次地在课堂上,把这些沉睡的诗词重新唤醒。

文学课之秋冬季,利用周末时间,让孩子亲近唐宋词,亲近王国维的《人间词话》,让经典为一生奠基,是非常值得的一个选择。

压力不大,但每周听(可以回放,反复听),孩子的精神,也仿佛有了后花园。至于什么种子会埋下,什么样的精神会滋长,就要看缘份了。

这门网课广告已经发布过了,9月份上线,今天才抽得出时间来专门推荐一下。

 (完)

附:

 

(严老师的《人间词话》课程)

【课程介绍】

关于为何学诗,网上有许多有趣的回答。

譬如:

诗歌让我见到美景时不再只傻乎乎地说:“啊,太美了,太酷了!”他让我脱口而出“大漠孤烟直,黄河落日圆”,并为之激动。

当我小孩念出“未曾相逢先一笑,初会便已许平生”,他已经打败了那只会干巴巴说一见钟情的对手。

因为高考啊,没见到高中有一本唐诗宋词的选修教材?学会诗歌鉴赏,高考加分分分分……”

这些很好玩,也都没有错,但还远远不能概括诗词对于我们的意义。

余光中先生在《写给未来的你》一文中也写到:

童年,我们讲英雄故事给你听,并不是一定要你成为英雄,而是希望你具有纯正的品格。少年,我们让你接触诗歌,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。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,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。

是的,诗歌是一种保证,一种许诺,她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变得芬芳,让我们的精神在现在更在未来获得一种安妥。

青春正是属于诗词的年龄。也唯有诗歌才能将青春那火热的激情,淡淡的忧伤,对未来的无限向往真切地表达。

一个没有被诗词打动过的孩子是不幸的。

一个能有机会深入拥抱诗词的孩子是幸运的。他的生命可能因此变得丰富、润泽。他在这些诗词里找到自己,体验一种别样的呼吸,心灵因而变得轻盈而诗意。

唐诗宋词是我们先祖的精神之花。读他们的诗词,就是与伟大的灵魂对话,就是与雅致或崇高的心胸交谈,就是耳濡目染一种生活方式,就是拥有一个灵魂的栖息地,就是赠我们一所精神的后花园……

 

许多人了解《人间词话》,可能是从这几句开始的:

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之境界。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,此第一境也;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,此第二境也;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暮然回首,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”,此第三境也。

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,将它们比作治学的三重境界,甚至可说是人生的三境界。

《人间词话》作为诗词评论界的经典之作,其提出的“境界说”直到今天依旧对诗词的创作与研究产生着极大的影响。当然,作为诗评的境界说和作为人生境界的境界是不同的。

词以境界为最上。有境界则自成高格,自有名句。

昔人论诗,有景语情语之别,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。

尼采谓一切文学,余爱以血书者。后主之词,真所谓以血书者也。

……

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,这部关于诗学的著作,也在以评词的方式,言说着一种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。这是《人间词话》读来让人感到格外亲切的原因之一。

叶嘉莹说:“ 《人间词话》一书便恰好是可以导引现代的读者通向古代的文学、结合西方之观念与中国传统之心智的一座重要桥梁。”

那么,品味唐诗宋词,如果你要找到一把钥匙,《人间词话》无疑是最好的选择。

 

而我们的课程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她把二者贯通,让你在品味诗词的过程中,轻轻松松地理解《人间词话》中的核心概念,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,和自己的生命打通。

也就是说,我们的课程,不只是知识的,更是生命的;不只作用于当下,更作用于未来。

 

此课程涉及温庭筠、韦庄、冯延巳、李煜、晏殊、欧阳修、柳永、秦观、苏轼、李清照、辛弃疾、纳兰性德等十几位词人的词作和《人间词话》的核心概念,让孩子们在学习诗词的同时轻松提升诗词的鉴赏力,并和自己的生命打通,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。


严盈侠,南明教育全人之美课程联合创始人,南明教育中学语文首席教师。全人之美课程的探索者和实践者。2010年起加盟南明教育(原新教育研究中心)团队,在内蒙罕台埋头深耕,带领小种子教室的孩子们穿越全人之美课程,并把此经历凝结成两本专著《种下一间教室》《小种子教室的童话剧之旅》。近几年着力开发创建南明中学语文课程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